1949年,随着解放战争胜败已定,蒋介石黯然坐上了前往台湾的飞机。
回首自己几十年的政治生涯,蒋介石心中充满怨愤。
直到晚年,对于当年失去江山,蒋介石依旧无法释然,也始终没有放弃他那反攻大陆的春秋大梦。
积怨已久
在自己的日记里,他无数次的抱怨起当年旧事,还提到:他失去江山,只怨两个人。
从历史的角度而言,蒋介石失去江山根本的原因,在于他自己所领导下的国民政府腐朽黑暗,失去民心,蒋介石自己要为失败负主要的责任。
但是,蒋介石从不反思自己的错误,而是把罪责归到了李宗仁和马歇尔这两个人身上。
李宗仁和蒋介石一贯不和,而马歇尔代表的是美国,这两个人当年和蒋介石发生过什么矛盾,以至于让蒋介石认为,这两个人竟是他失去江山的罪魁祸首呢?
先说李宗仁,他和蒋介石是长期的对手,而且还曾经夺去蒋介石的总统之位。
蒋介石平生最爱的就是权力,所以,他恨李宗仁也完全不让人意外。
蒋介石和李宗仁初次见面,是1926年,那时,蒋介石正陷在和汪精卫激烈的权力斗争之中,又在不久之前被免去了北伐总司令的位置,地位上很是尴尬。
而李宗仁当时打着孙中山先生的旗号,统一了广西,成为了桂系军阀的代表。
在这种情况下,蒋介石对于李宗仁的态度是拉拢他,不仅给李宗仁送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,许诺高官厚禄,甚至还和李宗仁拜了把子,以兄弟相称。
但这结拜对两人来说都是权宜之计,李宗仁要借蒋介石的东风。蒋介石要反对汪精卫,反对共产党,同样需要李宗仁的部队支持。
两个人出于共同的利益,也算是携手合作了一段时间。
但很快,和平的假面具就维持不下去了。
1927年,由于蒋介石下野,李宗仁成为了北伐军暂时的领袖。
但蒋介石也不是好惹的,他很快拉拢各派势力,卷土重来。
1929年,蒋介石动手裁撤各地军阀,同时挑起湖南、广西,广东等地军阀的矛盾,使得李宗仁的势力大受影响。
李宗仁不愿坐以待毙,蒋介石则磨刀霍霍。
于是,1929年三月,积怨已深的两方爆发了战争,李宗仁一派落败。
只是,和蒋介石遇到的其他军阀不同,李宗仁并没有一蹶不振,靠着自己在广西的势力 李宗仁虽然长期和蒋介石存在矛盾,但却始终在国民党中占有重要的政治地位。
这便更让蒋介石怀恨在心,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酣睡。
可是,不管是财政方面还是军事方面,蒋介石都没有力量彻底将李宗仁的势力铲除。
双方只能这样面和心不和的相处到1948年。此时,随着三大战役的进行,国民党败局已定。
由此引发了国民党内部的大动荡,蒋介石的总统之位岌岌可危,李宗仁和他背后的桂系军阀想要趁机上位。
失去总统职位,对蒋介石来说,无异于末日。
所以,在竞选之前,蒋介石已经大肆操纵选票,希望能够斗败李宗仁等一众对手。
但是,李宗仁同样也使出手段,导致最后竞选的时候,蒋介石并未占据优势。
权力之争
1949年1月,蒋介石迫于压力下野,李宗仁成为了国民党的代总统。
可这并不意味着斗争停止,蒋介石手中仍有权力。
所以,在暗中,蒋介石开始架空李宗仁这位代总统。
到了1949年4月,居住在上海的蒋介石接到了李宗仁的消息,李宗仁要求蒋介石离开上海,同时希望蒋介石交出储备的物资。
此刻,上海是国民党最后的堡垒,蒋介石将自己掠夺来的大量金银财宝,都囤积在上海,随时准备带往台湾。
蒋介石在日记中自称自己在上海是稳定局势,不过,以当时的情况来看,蒋介石在上海无疑对李宗仁的权力造成了威胁。所以,这件事情闹得李宗仁和蒋介石双方都很不愉快。
更让李宗仁郁闷的是,自己这个总统始终不能够真正的大权在握。
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,李宗仁背后的桂系军阀也被打的千疮百孔,失去兵力的李宗仁没有了和蒋介石继续抗衡的资本,蒋介石就此抓住了东山再起的机会。
就连美国人此刻也放弃了李宗仁,在权衡之后,美国方面认为,还是蒋介石更值得扶持。
就这样,在种种优势之下,蒋介石回到台湾不久就重新夺回了自己的总统位置,而李宗仁则黯然的远走美国。
这场政治斗争,看结果是蒋介石赢了,可最后却令蒋介石始终耿耿于怀。
原因在于,蒋介石虽然从李宗仁手中夺回了权力,却也只能守在台湾岛上遥望大陆,嗟叹不休。
蒋介石认为,自己的失败,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李宗仁不断的和自己夺权,导致了国民党内部动荡。
出于这种怨恨,蒋介石在来到台湾不久之后,就清算了李宗仁曾经的搭档白崇禧。
白崇禧(左)和李宗仁
当然,李宗仁由于身在美国,所以逃过了蒋介石的政治清洗。
总之,在逃往台湾之后,每次提起李宗仁,蒋介石都咬牙切齿。
在他与李宗仁斗争的几十年间,他也曾经几度对李宗仁组织暗杀,只是都没有成功。
而后来李宗仁弃暗投明,从美国返回大陆,并积极的为两岸统一奔走。
蒋介石却落寞的死在台湾,一生都没有落叶归根,对蒋介石而言,这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。
不听劝告
而蒋介石认为,自己失去江山的第二个罪魁祸首,是美国的马歇尔。
这就涉及到他曾经和美国的关系了。
马歇尔
在人们的印象之中,蒋介石一直唯美国马首是瞻,没有美国的援助,台湾也不能支撑这么久。但事实上,对于美国这棵大树,蒋介石的心情相当复杂。
美国从不做赔本的生意,他们之所以大力的扶持蒋介石,只是为了在中国培养一个傀儡而已。
特别是后期,美国将台湾视为自己的战略资源,对于蒋介石指手画脚,横加干涉,蒋介石敢怒而不敢言。
所以,蒋介石心中对美国也有一股怨气。只是,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。
大部分时间,蒋介石不得不对美国以礼相待,而马歇尔正是美国的代表,因此,蒋介石对美国的这种怨气,不可避免的投射到马歇尔的身上。
马歇尔并不是一个简单人物,他在二战期间担任美军的参谋长,是二战胜利的功臣之一。
1945年抗战结束之后,蒋介石迫不及待的想要发动内战。
在这种情况下,美国将马歇尔派来了中国,其目的是为了劝阻蒋介石。
美国认为,此时发动内战,对于美国今后的战略规划是不利的。
因为,美国的策略是扶持中国来打压当时的苏联,如果中国陷入长期的内战之中,那就难以起到压制苏联的效果。
而更糟糕的是,如果蒋介石失败,共产党成为执政党,那亚洲就多了一个红色政权,美国就更没有办法彻底控制亚洲了。
所以,马歇尔对蒋介石提出,应该以和谈为主,并最好建立起一个国民党为主,共产党为辅的政府,尽快使中国的政局稳定下来,美国才好继续实现他们在亚洲的战略图谋。
但蒋介石可不管这些,他对于权力的渴望已经达到了顶峰。蒋介石嘴上虽然说着民主,但内心是个不折不扣的独裁者,这种两党并立的局面,蒋介石绝不愿意看到。
这让马歇尔非常忧虑,于是,马歇尔不得不提醒蒋介石,假如他执意要发动内战的话,美国将不会给他提供任何援助。
同时,共产党在此刻也进行了让步。
这是因为,美国苏联等大国一致同意中国组建联合政府。
所以,周总理在与马歇尔谈到此事时表示,愿意与国民党一起寻求政治民主化。
马歇尔对于周总理的反应非常满意,但接下来,蒋介石的应对又让马歇尔陷入了愤怒。
因为,马歇尔离开不久,蒋介石便不顾美国的反对,火速出兵开赴东北。
此时的东北是无主之地,又是全国的工业核心,国民党和共产党谁也不能失去这块土地,所以,大战一触即发。
当马歇尔回来,看到双方的矛盾持续扩大,不由得对蒋介石大失所望。
不过,马歇尔认为,此刻还有和平谈判的空间,所以,他勒令蒋介石在东北停战。
蒋介石坚决不肯,双方拉锯了两个月,最终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,在马歇尔不断威胁断绝援助的情况下,蒋介石只好在六月宣布了停战。
但停战也是有条件的,蒋介石告诉马歇尔这个中间人,共产党也必须撤出东北地区,而且要交出军队。
这样过分的请求,让马歇尔哭笑不得,共产党怎么会答应这些条件呢?
但蒋介石却不肯做出丝毫的让步,马歇尔预感到自己这一趟中国之行,只怕是要无功而返。
蒋介石本人对于马歇尔所谓的调停,更是不屑一顾。
蒋介石认为,只要自己在与共产党的斗争之中取得胜利,美国考虑到亚洲的利益,依旧还是会扶持国民政府。
刚愎自用
到了1946年10月份,马歇尔给蒋介石下了最后通牒,如果他继续这种疯狂的行为,那马歇尔只好停止调停,将来后果如何,由蒋介石自负。
蒋介石并没有把威胁当做一回事,他认为,国共两党之间实力悬殊,所以自己胜券在握。
被自信冲昏头脑的蒋介石,竟然对马歇尔摆起了脸色。
马歇尔彻底失去了耐心,于是,他向美国总统打了报告之后,便离开了中国。
马歇尔的离开,让蒋介石松了一口气,对于美国人,蒋介石实在没有什么好印象,他最讨厌别人对他的主张提意见。
而随后,马歇尔又做了一件让蒋介石大失面子的事情。
原来,马歇尔在回国之后,认为蒋介石这个人不听劝告、无可理喻,于是便逐步停掉了对于国民党的援助,从前留在中国境内的美国士兵,也分批回到了美国境内。
这个举动让国民党元气大伤,蒋介石在日记里对马歇尔口出恶言:“(马歇尔)不讲信义,执迷不悟、没有政治常识,诚鄙陋之贱丈夫也……”
当然,蒋介石这些暗地里的谩骂,马歇尔是听不到了,马歇尔只知道,美国大概是对蒋介石做了一次失败的投资。
到了1949年,马歇尔的想法得到了验证,表面上占据绝对优势的蒋介石,居然在短短几年内,就被共产党赶到了台湾去。
这时候,马歇尔已经毫不掩饰自己对蒋介石的看法,在曾评价:蒋介石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指挥家。
但马歇尔或许没想到,此刻自己在蒋介石心里,竟然成了自己失败的主要原因。
蒋介石认为,自己之所以输了内战,不是因为自己不懂指挥,失去民心,反而是因为美国人马歇尔一直在瞎指挥,在打乱自己的计划。
这在如今看起来,是一个相当不可理喻的说法,但蒋介石却屡次在日记中,发泄对于马歇尔的怨恨。
在蒋介石的设想中,如果没有马歇尔横插一脚,自己就能够早日占领东北,如果不是马歇尔一直强行要求国民党求和,那么自己的大军也可以以摧枯拉朽之势,占领共产党的根据地。
总之,没有马歇尔的话,胜利就会属于蒋介石。
但我们都知道,蒋介石不会获得胜利。
作为政治家,他极度的自私自利,斤斤计较,丝毫没有把国家与人民放在心上,也永远都不懂得反思。
所以,这样一个人失去江山,是历史的必然。
参考资料:
黄伟民《两面不讨好:马歇尔调停国共内战真相》
李宗仁《李宗仁回忆录》